取名的方式和禁忌

公叔痤,“公叔”既不是姓,也不是氏,意思是国君的兄弟,“痤”才是名。“痤”的意思是疖子,皮肤病的一种。今天我们说的青春痘,有个医学名词叫痤疮,就是这个“痤”字。

即便你不知道这个字的具体涵义,至少也能从偏旁上看出来它一定是某种疾病的名称。那么问题来了:谁家父母给孩子取名会选这样的字呢?

img

这确实很不合理。周朝人取名字,有一套很复杂的讲究,其中包括六大禁忌:凡是国名、官名、山川、疾病、牲畜和礼器的名字,都**不能**拿来当人名。

理由其实很实际:主要是不想给自己找麻烦。前边讲过宋国司城子罕篡位的事情,“司城”就是官名,原先叫“司空”,结果因为宋武公的名字叫司空,作为官职的司空就改叫司城了。

疾病的名称也属于六大禁忌之一,当然更好理解。人的心理天然遵循认知一致性,谁也不会把自己心爱的孩子取一个让自己讨厌,也让所有人一致讨厌的名字。这种心理是跨时间,跨文化的,就算到了今天,恐怕也不会有人给孩子取名“非典”或者“新冠”。

A thought bubble above 张非典's head could show a comical image of a virus wearing glasses and a graduation cap.\nA thought bubble above 李新冠's head could show a nervous sweating emoji.\nThe background could be replaced with a split image, one side showing a bustling city and the other a deserted street with a quarantine sign, symbolizing the contrasting times they represent.

那么,会不会是“痤”这个字写错了呢?应该不会,因为《春秋》里边记载了一位宋国太子,名字也是这个“痤”,还有在公叔痤之后,魏国又有了一位著名总理,名叫范痤,也是这个“痤”字。

古人也注意过这个小难题,清朝文字学专家段玉裁给东汉许慎的《说文解字》做注释,注到“痤”这个字的时候,就拿《春秋》记载的宋国太子痤举例,首先论证这个字没写错,因为“春秋三传”都是这么写的——其实段玉裁没看仔细,《穀梁传》写的是“座位”的“座”,不过这不重要——其次,段玉裁坦率承认,这位太子的父亲确实犯了忌讳,用疾病的名字来给儿子取名。

但是,段玉裁很可能说错了。儒家十三经里有一部《尔雅》,作者不详,成书时间大约在战国末年到西汉年间,是一部小型百科全书。《尔雅》有一篇“释木”,讲解各种植物名称,在一大堆木字边的字里竟然藏着这个病字边的 “痤”,说它是李子树的一种。

这就解释通了。周朝人给孩子取名,可以归纳为 5 种方式,分别叫作信、义、象、假、类。“信”是用孩子出生时候的生理特征命名,“义”是用吉祥字眼命名,“象”是看孩子的某个生理特征像什么东西,就用那个东西的名字给孩子命名,“假”就是假借万物之名给孩子命名,“类”就是根据孩子和父亲的相似之处来命名(《左传·桓公六年》)

ironic, comic, two persons stand, one named 张非典, the other named 李新冠

所以,“痤”至少可以符合“假”的取名方式。这类名字很多,比如孔子的儿子孔鲤,“鲤鱼”的“鲤”,就是这样取出来的。至于五行、笔画、八字方面的讲究,这个时期还完全没有呢。李子树是黄河流域很常见的树种,用代表李子树的“痤”来给孩子起名字,是很好理解的事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