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《资治通鉴》的版本里,田忌进击大梁之后,就在当年 10 月,邯郸开城投降了。也就是说,所谓围魏救赵,齐国围魏倒是围了,也确实把魏国军队打败了,但救赵并没有救成,或者一开始就没打算救。所谓围魏救赵,只是后人对这场战争的不太准确的归纳。

桂陵之战

从“擒庞涓”的记载来看,齐国一开始的战术并不是围魏救赵,而是直接压上大军和庞涓对垒。在这种局面下,庞涓竟然没有北上,而是在黄河南岸收拾那个背叛了大哥,实力孱弱的卫国。这回轮到田忌犯难了,不知道该不该进兵救援卫国。

庞涓的打法相当高明,如果田忌袖手旁观,就会损失一个盟国,如果田忌发兵来救,庞涓正好以逸待劳,围城打援。还好在田忌这边有个孙膑,毕竟和庞涓同学一场,摸得清庞涓的战术思路。孙膑的谋划是:既不能去救卫国,也不能按兵不动,而是要遵循批亢捣虚、形格势禁的原则,绕过庞涓的主力,向南进攻平陵。

平陵在今天的河南省长垣市附近,当时是大梁的门户。

img

那么问题来了:平陵既然是大梁的门户,自然会有很强的防御力量,难道孙膑不清楚平陵的情况吗?

孙膑当然清楚得很,他对田忌说:“平陵城池虽然不大,但统辖的地盘很大,兵力充足,是一处易守难攻的要塞。而且我军进攻平陵的话,南边有宋国,北边有卫国,还有大梁北边的市丘挡路,我军的粮道很容易就会被敌军截断。”这就意味着,绕道进攻平陵汇集了各种不利因素,不但要冒着绝粮的风险,胜算也微乎其微。那为什么要去找死呢?孙膑的意图是:迷惑庞涓,让庞涓相信齐国的指挥官是个不懂军事的草包。

就这样,田忌拔营起寨,不和庞涓的主力空耗着了,绕道直扑平陵。

快到平陵的时候,田忌又来请教孙膑:“接下来该怎么办呢?”孙膑说了一句奇怪的话:“都大夫当中,有谁脑筋不灵光,性格鲁莽?”前边讲过,齐国有所谓五都,除了国都临淄之外,另外四都都是边防重镇。齐国的主力部队就集中在五都部署。每一个都的长官称为大夫。即墨就是五都之一,即墨大夫在前边已经有过闪亮登场了。这一回田忌远征,应该会有各位都大夫带着本都的军队加入,整合成一支 8 万人的大军。被孙膑这一问,田忌回答说:“那我推荐齐城大夫和高唐大夫。”齐城很可能指的就是国都临淄,高唐也是齐国的五都之一。

确定了人选,孙膑开始谋篇布局了。“擒庞涓”的这段记载缺字太多,幸好谋划的轮廓还是可以看得出来。孙膑要派两个莽汉带兵去做炮灰,强攻平陵。

齐城大夫和高唐大夫恐怕并不知道自己要扮演什么角色,于是向前攻城攻不动,后方又遭遇敌人的截杀,果然如孙膑所愿溃败下来。从这点上看得出来,《孙膑兵法》的失传是有道理的,这种本该仅限于口传心授的阴谋一旦白纸黑字写出来,太让人不舒服,更要命的是,这些内容一旦流传开来,统帅就很难进行指挥了,因为被派出去打硬仗的人心里都会狐疑:这该不会是扔我出去当炮灰吧?

当齐城和高唐两位大夫败北之后,田忌又来请教孙膑:“该败的仗已经败了,下一步该怎么办呢?”很难相信在真实的作战环境里,田忌竟然不清楚孙膑的全盘谋划,所以“擒庞涓”这样描写,应该是为了突出戏剧化的效果。孙膑又出一计,要田忌派遣一支轻装部队,直趋大梁城郊,目的是激怒庞涓,让他回援大梁。这支部队的兵力不能多,阵型也不能太整齐,目的是麻痹庞涓,让他轻敌。

这个时候的庞涓,应该已经渡过了黄河,占领了邯郸,一听说后院起火,果然中计,把主力和辎重甩在后边,带着轻装部队昼夜兼程,回援大梁。而孙膑早已经选中了庞涓回援的必经之地桂陵,和庞涓抢时间,迅速以主力部队设下埋伏,完成了决定胜负的最后一战。

作为决战之地的桂陵,可能在今天的山东省菏泽市附近,也可能在河南省长垣市附近,所以菏泽有个桂陵路,长垣有个桂陵大道。

我们一旦关注地理,就会发现一个疑点:襄陵哪儿去了?在《史记》和《资治通鉴》的版本里,齐国的战术谋划明明就是不管邯郸,直扑魏国重镇襄陵,但为什么在“擒庞涓”的版本里,襄陵竟然完全没有出场呢?

桂陵之战以后,世界局势会怎样发展呢?田忌和孙膑会不会趁热打铁,再给魏惠王几记重击?赵国有没有夺回邯郸,周边的几个小国又该怎样站队呢?

更让人好奇的是:韩国作为“战国七雄”之一,眼看着自己身边烽火连天,怎么就一直没有动作呢?如果韩国这支生力军忽然加入战团,会给这一场世界大战带来怎样的影响呢?

后续

我们先来复盘一下桂陵之战的战果:庞涓虽然败了,但新近投降过来的邯郸还在魏国军队的掌控之下,而庞涓的回援大梁,因为一来追求行军速度,二来轻敌的缘故,只带了少数轻兵,没带主力部队,所以就算败了,实力并没有减损多少,只要稍加修整,一定还有再战之力。在这一点上,《资治通鉴》的记载很容易让人误解,以为是魏国主力在战胜赵国之后,在回师途中和齐国军队开战,败得很惨。

齐国这边,平陵既然攻不下来,主力部队就很难直逼大梁,就算可以迂回过去,也势必会被大梁和平陵的魏军前后夹击,更挡不住庞涓的主力。那些小国诸侯们,这个时候都公然和魏国翻脸——假打赵国的宋国也好,吴起故乡的那个卫国也好,都和赵国、齐国站在了一起。楚国浑水摸鱼,抢了魏国一点地盘。看来对于魏惠王而言,桂陵之败损失的主要不是国力,而是江湖地位。

hd

《竹书纪年》从魏国视角讲出了襄陵的遭遇:宋国将领景歚 (shàn),卫国将领公孙仓会同齐国军队围攻我国的襄陵。

《资治通鉴》把这件事编在了下一年,也就是周显王十七年(前 352 年)。

《竹书纪年》记载在襄陵遭遇联军围攻的同一年里,齐国将领田忌攻打大梁东郊,和我军在桂陵交战,我军败了。(《竹书纪年》“田忌”作“田期”,“桂陵”作“桂阳”。)

那么,魏国主帅庞涓到底有没有被擒呢?很难讲,不过就算庞涓真的被擒,孙膑看来也没有太难为他,反而放他回去,这就导致若干年后这一对师兄弟再度交手,不但决胜负,还要决生死。所以孙庞斗智的故事,现在只是告一段落,后面还有第二回合。韩伐东周,取陵观、廪丘。

但就在桂陵之战刚刚结束之后,不知道魏国由谁领兵,会不会还是庞涓,做出了很有力的反击,借助韩国的力量打败了围攻襄陵的诸侯联军,迫使齐国通过楚国大将景舍向魏国求和。而赵国这边,魏国虽然占领了邯郸,但恐怕不愿意树敌太多,所以反而和赵国结盟,然后归还了邯郸。这是后话,具体情况后文再来详谈。

回到眼前,韩国哪里去了呢?在桂陵之战发生的时候,《资治通鉴》记载,韩国正在忙着攻打东周国,从东周国原本就很可怜的地盘里夺走了陵观、廪丘两座城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