姜齐易主与孟姜女的故事
《史记》记载的齐国世系很特别,一共有两篇,一篇是“齐世家”,一篇是“田敬仲完世家”,这是因为原本姜姓的齐国被田家人篡夺了,虽然国名没变,但前后其实是两个政权。“窃钩者诛,窃国者为诸侯”,“三家分晋”在那个时代并不是特例。
在周朝的诸侯体系里,有一个很基本的二分法:同姓诸侯和异姓诸侯。周天子姓姬,同姓诸侯就是周天子的叔伯、兄弟、子侄。
晋国就属于同姓诸侯,所以周襄王拒绝晋文公请隧的时候,称呼晋文公为叔父。齐国是异姓诸侯,姓姜,始祖就是那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姜太公。天子和异姓诸侯通婚,所以称呼异姓诸侯为舅氏。
姜太公的后人世世代代统治齐国,但权力逐渐被田家架空了。
田家人原本姓陈,祖先是逃亡到齐国的陈国公子陈完。陈完在齐国安身之后,不再用原先的姓氏,改陈为田,在齐国开枝散叶,家族影响力越来越大。
终于,一位名叫田常的族长跨出了勇敢的一步,杀掉了齐简公,立齐简公的弟弟为君,这就是齐平公。田常名义上是齐平公的丞相,实际上齐平公只是他的傀儡。
田常的谥号是成子,史书上会称他田成子,也会用他原来的姓氏,叫他陈成子。
前边的内容讲过,《左传》的结尾,鲁哀公二十七年(前 468 年),智瑶统帅晋国军队进攻郑国,齐国发兵援郑,齐国这边的主帅就是陈成子,也就是现在所说的这位田常。“多陵人者皆不在”这句名言就是他对智瑶的评价。
田常死后,儿子田盤接班,按谥号称呼的话就是田襄子。
唐代张守节那本《史记正义》,有一篇“谥法解”,专门解释谥号的涵义,“襄”的意思是“辟地有德”,也就是遵从道义开疆拓土。
在你已经熟悉的人物里边,智瑶和赵无恤的谥号都是“襄”,一个智襄子,一个赵襄子——开疆拓土确实都有,至于道义,都谈不上。
那么,对于眼前这位田襄子,我们就可以举一反三,有个大体上的判断了。正是在田襄子的时代,韩、赵、魏三家联手,杀掉了智瑶。
而在齐国这边,田家已经一家独大,几乎所有的地方长官都是姓田的人。田襄子死后,两传传到田和。
这个时候,齐国的国君和宗族对田家早已经没有了任何反抗能力,但是,田家内部出了乱子,一个叫田会的人忽然造反了。
《竹书纪年》中记载齐国发生的变故,原文是:“宣公五十一年,公孙会以廪丘叛于赵。十二月,宣公薨”。
这里的公孙会就是《史记》里的田会。“公孙”是封建制里的一个特殊称谓,顾名思义,就是公的孙子。
公,就是诸侯一级的贵族。再比如**“公子”,本义是公的儿子**。“子”可以男女通用,公的女儿也叫公子。“君子”,本义是君的儿子。
田会本来是没资格被称为公孙会的,毕竟他的祖父虽然是齐国的实际掌权人,但只是权臣,不是诸侯。没办法,礼崩乐坏了嘛,高级称谓总会不断下放的,高级的“名”不断被下放到低级的“实”上。
《古本竹书纪年》还有一条更详细的记载,大意是说,田家的族长一死,内乱就爆发了,先是田布杀了公孙孙,然后公孙会,也就是田会,叛逃到三晋当中的赵家去了,还把齐国的一座城邑廪丘献给了赵家。
接下来,田布带兵围攻廪丘,结果三晋联军一起来打田布,把田布打跑了。
《古本竹书纪年》对三晋联军的记载是“翟角、赵孔屑、韩师”。其中翟角是魏家的家臣,因为《竹书纪年》是一部魏国视角的编年史,对自家人翟角就没有写成“魏翟角”。孔屑是赵氏家臣,所以写成“赵孔屑”。
但韩家的主将是谁呢?竟然没提,只记了一句“韩师”,意思是韩家的军队。事实上,这位韩家主将不但有名有姓,还为考古研究做出了不小的贡献,这是后话。
现在我们应该思考一个问题:以上这些史料,司马光都见过吗?肯定见过。
如果采信《宋史·艺文志》的著录,司马光应该看得到一个仅剩 3 卷的《竹书纪年》,但问题是,现在我们所依据的《古本竹书纪年》是个辑佚的成果,就说这一讲里用到的两条记载吧,是分别从《史记索隐》和《水经注》里边摘抄来的。
司马光本人也好,他那几位博学的助手也好,都不太可能看漏《史记索隐》和《水经注》。
那么,难道是因为孤证不立吗?显然也不是,因为这些记载和我们上一讲谈到的《吕氏春秋》和《淮南子》的内容都能合得上拍。不仅如此,《吕氏春秋》还有一段更加合拍的记载。
齐国攻打廪丘,赵家派孔青带着勇士去和齐国拼命。齐国惨败,不但主将战死,还抛下了两千辆战车和三万具尸体。孔青把这些尸体堆成了两座小山。
这位孔青,显然就是《古本竹书纪年》里的孔屑。“青”和“屑”字形很像,那个年代又还没有“书同文”,不同的书里对同一个字常有不同的写法。
把敌人的尸体堆成小山,这是一种古老的作战传统,可以耀武扬威,震慑四邻。但是,尸体是不是真有三万具,这倒是很可疑的。战国时代的战争记载,动不动就伏尸数万,大多都是夸大其词。
提醒你注意,视角不同,同一段历史,也会呈现出不同的面貌。
《古本竹书纪年》采取的是魏家的视角,虽然提到了三大家族联合作战,但把自家的统帅摆在第一位,似乎他才是联军主帅,最过分的是根本没提韩家统帅的名字。
骉羌隶属于三晋之一的韩氏家族。韩家的族长名叫韩虔,这里铭文称他为韩宗,意思是韩家的宗主。骉羌也许是代表韩虔出征,也许是跟随韩虔出征,征伐秦国,威迫齐国,突破了齐长城,在平阴大败齐军,把楚国人都吓得不轻。
因此,骉羌不但得到了宗主的赏赐,还受到了晋国国君和周天子的嘉奖。这等光宗耀祖的大事,必须刻在铭文上,子子孙孙永志不忘。
是的,骉羌钟铭文对赵、魏两家的联合作战只字未提,所有功劳都是骉羌一个人的。
《系年》记载了三晋伐齐的经过,主帅分别是韩、赵两家的族长韩虔、赵籍,还有魏家族长魏斯的儿子魏击,魏斯大约是中途加入的。
有意思的是,除了三晋之外,联军当中竟然还有一支生力军,那就是南方的越国。越国国君亲自带兵,配合三晋军队分进合击,让齐国吃了大亏。
齐晋和谈,三晋出面的是各自的家臣,齐国出面的是田家族长田和,还有一个叫田淏(hào)的人(《系年》作陈和、陈淏)。
盟约有两项核心内容,一是不许齐国继续修长城,二是要求齐国放弃廪丘。名义上说,盟约是齐、晋两国之间签订的,而实际上,是晋国的韩、赵、魏三家和齐国的田家签订的,晋国和齐国的两位国君已经毫无发言权了。
还有一个题外话: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。
故事原型里的长城就是齐长城,而不是秦始皇修建的万里长城。孟姜女是齐国人,她的名字就已经告诉我们了:孟表示排行,她是家里的长女;姜是她的姓,她身上有着传统的姜姓齐国的高贵血统。
今天我们在山东很多地方还能看到齐长城的遗址,当初的平阴关隘,今天的济南市长清区大街村北,仍然看得到绵延、宽厚的断壁残垣,看得出当时的齐国人在建筑上因地制宜,有些地方用石料,用些地方用夯土,有些地方的墙外还挖出了壕沟。三晋要想攻打齐国,这里就是第一道险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