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唐叔不祀矣”

此时周天子早已经失去了控制诸侯的实力,所以谁驾崩,谁继位,都只是走个过场,对国际局势毫无影响。

至于晋国,名存实亡很多年,终于连名也不能延续下去了。晋靖公作为晋国的末代国君,有幸保全了性命,这是三晋给自己的老东家留下的最后一点仁慈。

但是从贵族伦理来看,这一点都不仁慈,因为晋靖公被废为庶人,而庶人,也就是平民百姓,是没资格拥有宗庙的。没有了宗庙,也就没办法再搞祭祀仪式来供养死去的列祖列宗了。

前边讲过,之所以“不孝有三,无后为大”,是为了让家族的祭祀永远延续下去,让列祖列宗在另一个世界里不至于挨饿受苦,而一旦祭祀中断了,列祖列宗就要一起挨饿受苦了,这当然是最大的不孝。

所以在三晋废黜晋靖公的这件事上,胡三省有一句简单扼要的注释:“唐叔不祀矣。”意思是说,晋国的第一代国君唐叔虞,以及唐叔虞血脉里的历代晋国国君,从此都得不到祭祀了。

image-20231127101733060

你也许注意到了一个疑点:既然这位唐叔虞是晋国的第一任诸侯,那就应该叫晋叔虞才对啊,为什么叫唐叔虞呢?唐和晋到底是什么关系?

这还真有很重要的关系,而且影响深远,唐朝的“唐”就是从这段关系里衍生出来的。唐高祖李渊在隋朝受封唐国公,等建国的时候就以“唐”为国号,而唐国公的唐,地理上对应的就是唐叔虞的唐,其实也就是晋。

所以接下来,让我们简单追溯一下晋国的开国史,缅怀一番这个消失的古国。

曲沃篡晋

唐叔虞是周武王的儿子,周成王的弟弟,姓姬,名虞。如果依照今天的称谓习惯,我们应该叫他姬虞。唐叔虞的“叔”表示排行,古人以伯、仲、叔、季表示兄弟之间的行辈,老大叫伯,老二叫仲,老幺叫季,老二和老幺之间的所有兄弟通通叫叔。

img

唐叔虞的母亲是姜太公的女儿,依照《史记》的说法,她在怀下唐叔虞的时候,梦见上天对周武王发话:“我要你生个孩子,名叫虞,我会把唐这个地方给他。”等到孩子降生的时候,掌纹形成了一个“虞”字,看来这果然是天意,于是顺理成章地给这个孩子取名叫虞。当然,对于这种起源神话,我们姑妄听之就好。

后来周武王驾崩,长子周成王继位,唐国发生了叛乱,周公发兵把唐国灭了。

唐国是个历史悠久的古国,传说这里是尧圣人嫡系子孙的封国,所以才叫唐国。“唐”这个字,传说是尧圣人的号,所以尧圣人也被称为唐尧。

所谓唐尧,并不是姓唐名尧,而是相当于西方的一种称谓习惯,比如我们熟悉的 Alexander the Great 和 Richard the Lionheart。前者的中译名是“亚历山大大帝”,后者的中译名是“狮心王理查”,我们只有从英文的语法关系上才能正确体会到它们的涵义。

Alexander the Great,直译过来应该是“了不起的那个亚历山大”。因为叫亚历山大的人很多,所以要靠外号来做区分。于是,当了马其顿国王的,特别能征惯战的那个亚历山大,就被称为“了不起的那个亚历山大”。叫理查的人很多,Richard the Lionheart 指的是那个像狮子一样勇敢的理查。“唐尧”也是一样的道理,叫尧的人应该不止一个,那个当了天子和圣人的尧被加上了“唐”这个外号。于是,当人们提到唐尧的时候,指的不是随便哪一个叫尧的人,而是那个很“唐”的尧。

img

古人解释“唐”作为形容词的涵义,说它表示“道德至大之貌”。(《白虎通义·号》)所以“唐尧”如果翻译成英文,就是 Yao the Great。

今天我们去山西,会发现很多地名都带“唐”字,唐尧就是它们最原始的出处。周公灭掉唐国的时候,周成王年纪还小,有点贪玩。有一天周成王和弟弟叔虞开玩笑,把一片桐叶剪成玉圭的形状,交给叔虞,说要封他为诸侯。史佚,一个叫佚的史官,请周成王选一个日子,完成分封仪式。

周成王说:“我只是和弟弟开玩笑,不是真要封他。”史佚说了一句名言,原话是:“天子无戏言。言则史书之,礼成之,乐歌之。”意思是说,天子不能乱说话,因为每说一句话都会被史官记录在案,还会有配套的礼仪和音乐,无比的郑重其事。

周成王只好将错就错,正好新近灭掉了唐国,那就把叔虞封到唐国好了。就这样,叔虞变成了唐叔虞。(《史记·晋世家》)

img

唐叔虞到封国就任不久,当地发现了一株奇怪的禾苗,大约像是连理枝的样子,显然是个祥瑞。

唐叔虞把这个奇珍异种献给了周成王,周成王又把它转赠给了正在东方平叛的周公,还作了一篇文字,称为《归禾》。周公收到礼物之后,写了一篇《嘉禾》,感谢周成王,同时向大家传达来自周成王的关怀。(《史记·鲁周公世家》)

《归禾》和《嘉禾》在《尚书》里边还保存着篇目,只是正文已经看不到了。

不过今天我们看香港老电影,比如李小龙的作品,片头出现的“嘉禾”,电影公司的名字,可以一直追溯到唐国和唐叔虞的身上。

img

唐国临近晋水,所以到了唐叔虞的儿子继位的时候,把唐国改称晋国。(《史记索隐·晋世家》,《史记正义·晋世家》引《毛诗谱》)

我们读《诗经》,“国风”部分有各个国家的诗歌,但找不到“晋风”,因为晋国的诗歌都收录在“唐风”里边。朱熹解读“唐风”,说当地“土瘠民贫”,当地人“勤俭质朴”,当地的诗歌“忧思深远”。(《诗集传》)

唐国到底在哪儿,或者说晋国最开始是在哪里建国的,一直没有定论。传统上最主流的说法,认为唐国就是晋阳一带,今天的山西太原。近年来有很多考古新发现,虽然还没能解决争议,但大体上可以把地理范围圈定在山西南部的翼城、曲沃和临汾一带。

晋国建国之后,唐叔虞的嫡系子孙世代传承,传到晋昭侯这一代的时候出了麻烦:当时晋国的国都设在翼城,旁边有一座曲沃城,规模比翼城还大,晋昭侯把自己的叔父成师分封在了曲沃,成师因此被称为曲沃桓叔。有识之士敏锐地预见到:将来晋国要乱。

这样的预见力,来自一种朴素的哲学观念,用古话说叫“物莫能两大”,用俗话说叫“一山不容二虎”。

在天下范围里,天子只能有一个;在诸侯国里,诸侯只能有一个;哪怕只是在一个小家庭里,传统观念认为,丈夫和妻子也必须男尊女卑,一旦妻子主张女权,那就叫“牝鸡司晨”,母鸡要代替公鸡打鸣,结果就是“惟家之索”,这个家一定会败。

传统的城市建设也遵循同样的哲学,首都一定最大最强,如果有其他城市的规模可以和首都相当,那就和小家庭里男女平权一样了,谁都不服谁,非要争出高下不可。

于是,从曲沃桓叔开始,曲沃一脉总在酝酿颠覆活动,掀起一场接一场的内乱,经过了几代人的不懈努力,到了曲沃武公这一代,终于成功杀掉了国君。然后,曲沃武公把抢来的所有宝贝一股脑送给了周天子。

这一代的周天子是周釐 (xī) 王,周釐王反正也拿曲沃武公没办法,索性把他封为诸侯,认可他在晋国的国君身份。就这样,曲沃武公升级成了晋武公。以后的晋国世系,直到被三晋废掉的末代国君晋靖公,血统上都属于曲沃一脉。

前边讲过,周代社会的政治基础是宗法结构,大宗和小宗泾渭分明。唐叔虞这一脉的国君是晋国的大宗,曲沃一脉对于晋国是小宗,在曲沃是大宗,所以曲沃武公的篡位,等于小宗篡夺了大宗,罪行很严重。

所以,胡三省在评价三晋废掉晋靖公的时候,说的那句“唐叔不祀矣”,说的并不全对,因为晋国大宗的规范祭祀在曲沃武公的时代就已经被破坏掉了。

司马光如果以周釐王封曲沃武公为诸侯这一年作为《资治通鉴》的开端,意义其实完全可以和周威烈王封三晋为诸侯等量齐观。

只不过宋朝的皇帝世系,宋太宗继承了宋太祖,属于兄终弟及,从此历代皇帝都是宋太宗的嫡传,这也属于小宗篡了大宗。这种敏感的话题,当然还是不提为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