鲤鱼跃龙门
河水变红意味着什么
宅阳是魏国的一座城,位置大约在今天的河南荥阳东北,原本是智瑶营建起来的。
山河易主,物是人非,智瑶当年的苦心经营,到头来为他人作了嫁衣裳。韩、魏联手阻挡秦国东进,而秦国军队虽然来势汹汹,但也不可能长驱直入一路打到洛阳。
《资治通鉴》大约把洛阴错写成了洛阳。洛阴和洛阳的关系并不像字面看上去的那样可以隔着一条洛水对望——毕竟洛水源远流长,洛阳在今天的河南境内,洛阴却在今天的陕西境内。洛阴当时属于魏国的西河郡,是吴起曾经扬名立万的地方。
《资治通鉴》这段史料出自《史记》,《史记》写的就是洛阴,司马光应该是不小心抄错了字。(《史记·六国年表》)
参考《竹书纪年》,我们会发现这一年还发生了一桩灵异事件:在龙门一带,黄河水变成红色,持续了整整 3 天。当然,《资治通鉴》照例“不语怪力乱神”,只是以今天的学术标准来看,“不语怪力乱神”未必就是好事。
《竹书纪年》先后有过两次关于黄河变红的记载。黄河的河水怎么可能变成红色呢?是不是上游发生了大屠杀,人血把河水染红了?这并不奇怪,商鞅变法的时候就发生过这种事情。
但问题是,《竹书纪年》的两次记载都仅仅谈到河水变红,却完全没有提及相关的屠杀或者战争,更没说过有尸体顺流而下。所以,这种灵异现象也许是上天示警吧?
上天到底想说什么,普通人根本搞不懂,必须求助翻译专家。但是,战国时代还翻译不出来河水变红的涵义,要等到汉朝,易学大师京房出场,这才斩钉截铁地说:凡是河水变红,都是老百姓对统治者满腹怨念的意思,预示着战争迫在眉睫。(《水经注》引京房《易妖占》,《后汉书集解·五行志》引《古今注》)
直到今天,很多江湖术士还在拿京房的名头招摇撞骗,把京房的易学渲染得神乎其神。其实京房的易学有一套很清晰的标准,演算结果是可以经受证伪的。可以经受证伪,就等于从玄学走向了科学。
《后汉书》有记载说,东汉安帝永初六年(112 年),河东郡池水突然变成红色,这一时期邓太后专政。显然,《后汉书》是把池水变红和太后专政之间绑定了因果关系,如果我们再看一下邓太后专政期间的天下大势,就会发现天灾人祸不断,外有夷狄入侵,内有盗贼作乱,完全可以验证京房的易学理论。
你应该会想到,水变红既然是灾异,水变清就应该是祥瑞了吧?不是有个成语叫河清海晏吗?等哪天黄河水变得清澈了,那总该天下太平了吧?
这还真不一定。汉桓帝延熹九年(166 年),黄河水真的变清了。大臣襄楷上书说:“黄河是诸侯的象征,水清是阳气清明的征兆,我估计有诸侯正在图谋皇帝的宝座。”(《后汉书·五行志三》)
果然就在第二年,汉桓帝驾崩,没有儿子,窦太后找父亲商量,从皇亲里边挑了一个年仅 12 岁的解犊亭侯刘宏继位,这就是汉灵帝。
诸葛亮在《出师表》里说刘备当年“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、灵也”,刘备叹息痛恨的就是汉桓帝、汉灵帝这两位末代昏君。襄楷的预言,同样灵验得很。
但是,灵异现象也许只是比较罕见的自然现象,“天何言哉”,上天并没有向人间传达什么旨意。如果我们向生物学家而不是占卜大师征求意见的话,我们得到的解读会是:所谓河水变红,只是因为一个众所周知的现象:鲤鱼跃龙门。
鲤鱼跃龙门
鲤鱼跃的这个龙门,就是《竹书纪年》记载的魏国龙门,今天叫作禹门口,位于山西河津和陕西韩城之间。
龙门两岸是悬崖峭壁,中间是黄河奔流。黄河自西向东,越靠近龙门,河道就被两岸的峭壁约束得越窄,所以当河水冲出龙门的时候,真有雷霆万钧之势。
如果你有机会远眺龙门,那时候回想一下水产市场里卖的鲤鱼,你必然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:别说鲤鱼了,就算是现代的鱼雷都跃不上龙门。
那么,到底是谁布下的鲤鱼跃龙门这个骗局呢?
罪魁祸首是汉朝一个姓辛的人,名字已经不知道了,所以后人通常称他辛氏。
辛氏写过一本书,叫作《三秦记》。书名里的“三秦”,就是“城阙辅三秦”的那个“三秦”。项羽曾经把秦国故地一分为三,分封给 3 名秦朝降将,从此秦国故地,也就是今天的陕西一带,统称三秦。
所以辛氏的《三秦记》,相当于一部陕西地方志。龙门位于陕西和山西之交,所以也在《三秦记》的描述之列。
《三秦记》原书早就失传了,清朝学者从各种古书里边搜集《三秦记》的引文,辑录成书,当然,内容会很单薄。而就在这些单薄的内容里,辛氏好几次提到龙门,说那里水势凶险,鱼鳖游不上去,所以江海大鱼越聚越多,但凡有哪条鱼逆流冲过龙门,就变成了龙。
这些发奋改变命运的大鱼,主要是黄鲤鱼。
每年暮春时节,无数黄鲤鱼从大海和各条大河云集龙门,挑战极限,但一年当中能够挑战成功的黄鲤鱼从来不会超过 72 条。黄鲤鱼只要刚刚跃过龙门,马上就会云行雨施。然后,黄鲤鱼一边游,一边有天火从身后降下来,烧掉它的尾巴。等尾巴烧完了,黄鲤鱼就变成龙了。
这样荒唐的事,还真不怪《三秦记》乱说,要怪就先怪“黄鲤鱼”这个名号把我们骗住了。
所谓黄鲤鱼,并不是今天水产市场里卖的鲤鱼,而是两种外形相近的鱼:鲟鱼和鳇鱼。它们在今天的生物分类里都属于鱼纲,鲟科。成年鲟鱼通常能长到两三米长,鳇鱼还要大得多,可以长到 5 米。
先秦年间,鲟鱼通常被称为鲔 (wěi),鳇鱼通常被称为鳣 (zhān),它们的身影在《诗经》里边频繁出现。而《诗经》作为儒家经典,衍生出了好几种专门的学问,其中之一就是博物学,目标是把《诗经》里边提到的各种花草树木、鸟兽鱼虫辨别清楚。
这个领域里有一部名著,是三国时代吴国学者陆玑写的《毛诗草木鸟兽鱼虫疏》,书里介绍鳣鱼和鲔鱼,说鳣鱼身形像龙,而鲔鱼长得和鳣鱼很像。
当然,中国人的传统,总少不了点评一下这两种鱼的味道——陆玑认为鳣鱼的味道更好。陆玑甚至把烹饪方法都写清楚了:说它们既可以蒸着吃,也可以做成鱼羹,鱼籽还能做成鱼籽酱。
今天的知识可以让我们知道,鳣鱼和鲔鱼都在海里成长,等长到成年,就会成群结队地涌进江河,逆流而上,游到上游水温低,流速大,水流复杂的地方,这才开始产卵。
龙门一带正是鳣鱼和鲔鱼的理想产卵场所,而它们在产卵之前,雌鱼和雄鱼热烈追逐,时常跃出水面。这些热恋当中的大鱼,鱼鳍总会充血发红,就像初恋的少女娇羞的脸颊,所以当大批鳣鱼和鲔鱼聚集在龙门水域的时候,长达数里的河段都会呈现出火红的颜色,蔚为壮观。
周显王三年的龙门,大约鳣鱼和鲔鱼的活动格外活跃,所以史官才会把它当成灵异现象记录在案,这种现象后来还会频繁出现,于是就衍生出了鲤鱼跃龙门的传说。
但也许会让你失望的是,鳣鱼和鲔鱼并不会真的跃过龙门。一来即便以它们的壮硕体魄,也没法对抗龙门的湍流,二来龙门已经是它们的理想产卵地了,跃龙门其实毫无意义。
事情就这样升华出了哲学高度:当我们对鲤鱼跃龙门充满期盼的时候,那些所谓鲤鱼,它们表现出来的努力、热切和拼搏精神,只是为了留在龙门,而不是为了跃过龙门。
所以你看,对待古书里的灵异现象,我们也不能像司马光那样,一味“不语怪力乱神”,非常之事,总是事出有因。